•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成果开发 > 市场信息

    破解粮棉争地难题 探索稳棉增粮新路

    时间:2012/6/27 9:05:31|点击数:

    麦收时节,笔者与其他中央及地方媒体随同山东农业科技成果验收组来到地处黄河故道的山东省夏津县。在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亩麦棉套种技术试验推广田里,一行行茁壮的棉苗,把金黄的麦浪分割成条条翠绿的波谷,这黄绿相间的田园锦绣,宛如一望无垠的神奇画卷,随风徐徐展开。如此绮丽壮美的景色,在中国耕作史上前所未见。

      参加此次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项目测产验收的,有来自省、市、县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各级农业农技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测产验收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代表测产验收专家组将此次测产验收结果当场公布如下:

      201269,夏津县农业局邀请有关专家对山东鑫秋种业承担的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进行了小麦测产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在实地察看的基础上,对1000亩小麦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按照山东省科技厅小麦测产验收办法,随机抽取10个点进行测产,结果为:平均亩穗数43万,每穗粒数29.6个,千粒重按前3年平均值40.9计,八五折后,亩产443千克。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区管理规范、技术到位,小麦产量三因素构成合理;棉花发育早,长势好,为实现麦、棉双高产奠定了基础。该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曲召令研究员在测产验收会上发言说:当今国际国内对粮食和棉花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一种棉及种麦效益低的问题。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合忠博士在验收会上指出: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有三大创新:一是选育杂交抗虫棉新品种的创新,二是科学合理配比种植模式的创新,三是改变手工作业,实现了麦棉双直播、小麦机械收割、机械灭茬操作手段的创新。

      专家们认为:目前没有一个品种的增产幅度可以达到如此水平,也没有任何一个配套栽培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理想的增产效果。该科研项目规划合理、条件充分、远景宏伟,适于麦棉两熟产业化开发。

      山东省夏津县县长才玉璞在接受采访时说:山东鑫秋种业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前景广阔。我们夏津县县委县政府计划采取三条措施率先推广这项科技成果:一是要对麦棉套种示范区给予补贴,用政策推动;二是以2万亩成方连片的麦棉套种示范田作引导,实行典型带动;三是集中农业工程项目的资金作支撑,给予支持拉动。通过3-5年的努力,推广到全县60万亩棉田的80%。实现棉花不减产、小麦增产、农民亩增收益1000元。这就等于新增小麦面积40-50万亩,新增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把夏津建成粮棉生产大县。同时全力支持山东鑫秋种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企业,以鑫秋种业为龙头,提升夏津农业科技新水平,实现粮棉双丰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要用占世界耕地面积9%的土地资源,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因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棉花产业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制定的《纺织业振兴规划》中,将纺织业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传统的民生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又要必须十分重视棉花生产。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猛,棉花生产波动较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既要稳定粮食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基本满足纺织工业对棉花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原棉供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实行种植制度的改革。在有限的土地上,推广麦棉双直播、双高产,变一年一作的纯作棉区为一年两作,既是棉花生产区,又是粮食生产区,缓解粮棉争地矛盾,达到稳棉增粮的目的。

      为此,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粮棉生产实际出发,于2006年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麦棉套种组装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探索创新麦棉套种模式,力争实现麦棉两熟双高产。经过近7年的试验研究,成功组装了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该项技术在棉花面积、总产不减少的情况下,每亩可额外多生产小麦800多斤,为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指示做出了贡献,开辟了增产粮食的新途径。正如当地农民所说:他种了一辈子地,头一回看到拖拉机在麦田里播种棉花!没想到棉苗长得还挺好;而且配套管理机械化,一块地里收两季,真是一项好技术。

      课题验收组专家议论的核心是:这个课题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粮棉争地矛盾。夏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于佃平在测产验收会上说:一个坑安不下两个萝卜。在全国棉花十强县的夏津,80万亩耕地基本是棉花、粮食二人转。粮食种多了,棉田必然就减少。夏津县棉花面积由2006高峰65万亩,一路下滑到了47万亩。稳棉增粮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这也是冀、鲁、豫、皖、苏等省共同面临的问题。稳棉增粮棉麦两熟双高产课题成果,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最好答案。

      麦棉套种技术曾有不少科技人员进行过探索和试验,终因田间管理繁琐、费工费力,不能实行机械作业和棉花品质下降等原因,农民难以接受而半途废止。

      传统的麦棉套种大多采用“3-1”式,即每一播幅种植3行小麦1行棉花;“4-2”式,即每一播幅种植4行小麦2行棉花,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套种的棉花品种也多是中早熟的常规棉品种。这种模式有四个矛盾难以解决,即:小麦面积比例小与要求产量高的矛盾;麦棉互争土地及光热资源、互相影响的矛盾;费工费力精细管理与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的矛盾;麦棉共生期对水分与温度需求不同的矛盾。

      山东鑫秋种业组织专家把解决这四个矛盾作为科研攻关的主攻方向,经过反复试验,对间作套种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将前人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的指导思想改变为麦棉兼顾双高产的研发目标,在稳定棉花产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播幅设计方案中,突破“3-1”式或“4-2”式的传统模式,采用“6-1”式,即每一播幅种植6行小麦、1行棉花,并为棉花机播、覆膜和苗期生长留出合理的空间。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