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进产业化经营 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时间:2011/9/22 15:09:32|点击数:
安徽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地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棉花优势区域,沿江和淮北具有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棉花生长,是棉花生产两大优势区域。全省常年棉花播种面积接近600万亩,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第6位。
据安徽省棉花协会调查,2011/12年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约为540万亩左右,较去年的516万亩,增幅为4.65%,预计产量为38万吨,较去年增加20.25%。籽棉单产将有望达到500斤/亩,棉花品级也较去年高1个等级左右。
棉花产业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省供销社作为全省棉花产业化的牵头单位,积极协调各产棉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棉花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大力推动全省棉花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棉花产区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目前,全省省级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家,棉花产业实现年产值70亿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全省棉花生产、加工迈上新台阶,棉花质量、品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助农增收成效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间,省供销社将继续加大履职力度,抓实事,促发展;抓转型,促效益;全力推动安徽省棉花产业化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一、抓实事促发展
(一)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按照“行政推动、扶优扶强、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把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作为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构建现代生产、加工和营销体系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全力培育现有龙头企业做强,着力培育成长型企业做大。坚持政策扶持与协调服务并举,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着眼于提升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科技含量、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骨干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安徽省棉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建设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把产业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坚持用市场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产权重组、企业并购、投资融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合纵连横,优势互补,不断强化实力,实现大联合、大发展。
(三)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经营的竞争力。重点围绕淮北和沿江两大棉花优势区域,建设优质棉基地,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加强棉花生产基地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组织生产,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充分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整合,以品牌经营为先导,抓住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品牌整合、品牌保护四个环节,强化品牌意识,努力培育名牌产品。
(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水平。大力推广科学植棉技术,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仪器设备和检验手段。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能力。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引导合作组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系,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各级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反映棉农诉求,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转型增效益
“十二五”期间,全省棉花产业化工作将按照全省农业产业化“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