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伏蚜危害大 综合防治可解决
时间:2012/7/23 15:10:27|点击数:
随着抗虫棉的推广,伏蚜危害快速上升,近年来已成为难防难治的主要害虫。在伏蚜大暴发年份,若防治失误,会造成棉株叶片和蕾铃大量脱落,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如不防治,危害严重可导致减产、减收达五成以上。 “伏蚜难治”已成了近年很多棉农和农技人员颇感头痛的问题。
笔者调查分析认为伏蚜难治的主要原因有:1.抗虫棉为伏蚜大发生埋下了隐患。过去种植非抗虫棉时,棉田多次用药防治棉铃虫,也很好地兼治了棉蚜。种植抗虫棉以后,防治棉铃虫的用药减少了70%以上,棉蚜得不到有效兼治,为伏蚜大发生留下了大量虫源。
2.伏季高温、干旱、时晴、时雨的气候,十分有利于棉蚜繁殖。伏蚜繁殖极快,3~5天即繁殖一代,且世代重叠,使防治难度大大增加。
3.药剂没选准,防治不得法。当前市面上农药品种繁多,鱼目混珠,即便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也难辨真假。若使用假劣农药,不但效果差,而且会耽误防治时机,以致出现越治害虫越多的现象。此外,农民用药普遍稀释水量少,喷施达不到棉株各部位。
4.施药偏晚,错过了最佳防治期。不少棉农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等到伏蚜全田大发生时才防治,致使防治用工多、用药多、效果差。
针对伏蚜难治的原因,采用综防措施可解决:
加强田间调查,抓住关键时期用药。在伏蚜发生期间,要两天调查一次,当棉株下部叶片出现少量发光小蜜点,棉蚜开始向上转移时,即是伏蚜大发生的预兆。当出现点片卷叶株达3%~5%时,立即喷药,将伏蚜消灭在全田危害之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搞好农业防治。伏蚜的虫源多集中在底部老叶和嫩杈及刺儿菜等杂草上。在喷药之前,结合整枝将打下的老叶、嫩杈、杂草等带出田外处理,可起到“杀一灭千”的作用,有效推迟和减轻危害。
积极开展生物防治。伏蚜发生期间,草蛉、蚜霉菌、瓢虫等大量天敌向棉田迁移,天敌与蚜虫比达到1比50时,控制施药便可减轻伏蚜危害。利用植物性杀虫农药,如毙蚜丁等,既对伏蚜有良好的防效,又对天敌相对安全。
选对农药,科学使用。伏蚜发生初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48%乐斯本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00倍液喷雾,每亩每次喷药液50~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