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菌棉轮作技术试验成功
时间:2022/5/9 11:38:34|点击数:
4月26日,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西小王镇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棉田里,在一道道遮阳网的罩盖下簇簇赤松茸露长势喜人,市农科院经过3年研究试验的菌棉轮作技术取得成功。
日前,全市菌棉轮作现场观摩暨培训交流会议召开,与会植棉大户、食用菌生产大户对此技术产生了浓厚的热情。作为菌棉轮作试验示范基地,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景国高兴地介绍:“试验田去年11月份收完棉花后,把棉花秸秆粉碎还田,把6趟棉秆集中到一趟沟里,然后播上菌种,投入成本少,管理过程简单,今年4月开始出菇,到再种棉花前采摘完成。”他说:“合作社目前有棉花面积2000亩,棉花单季生产费用高、用工大、收益低,且一年有从11月份到来年4月份土地闲置,实施菌棉轮作后,每亩可增收赤松茸300斤以上,自己对发展这种模式充满希望。”
市农科院食用菌科技推广中心食用菌专家苏志坚介绍,赤松茸肉质细嫩,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近年来备受消费者青睐,每斤市场价达到20元左右。因其具备纯秸秆栽培、适用于露天生长等特点,市农科院将菌棉轮作菌种定位在了赤松茸上。赤松茸菌丝体适宜在气温5至25摄氏度间生长,20至28摄氏度间正常出菇,可秋天栽培,秋春两季收获,正好充分利用棉花生产的闲置期。根据滨州市实际,在棉花收获后11月份播种赤松茸,上冻前菌丝体可发育完全,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第二年3、4月份气温一合适便可出菇高产,可采摘二至三茬,达到一斤棉秆转化半斤赤松茸。
会议就菌棉轮作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了讲解,当前,经过研发试验,该技术已可实现棉秆收获、粉碎、开沟、播种、覆膜等关键环节机械化,半自动式采摘台和智能采摘技术研究已提上日程。滨州市农科院党支部书记刘树泽表示,菌棉轮作技术的试验成功,可充分利用棉花生产的季节和人工闲置期,就地利用棉秆原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棉农收入,助推绿色发展,是滨州市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滨州模式”的重大实践。为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滨州市农科院成立了菌棉轮作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团队,下一步将对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攻关,不断加深农机农艺融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加快该技术推广应用。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