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资料 > 学习资料

    袁勇锋:村里的“狗不叫书记”

    时间:2020/7/22 9:32:48|点击数:

    袁勇锋,男,汉族,198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第一书记。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行百里路、进百家门、听百家言、住农家屋,关心群众冷暖,解决群众疾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村里来了个“狗不叫书记”

    2017年7月,初到龙溪村担任第一书记,为了快速进入角色、融入群众,袁勇锋从精准摸底着手,坚持“一户不漏”,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每位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收入、住房情况以及致贫原因,并分类建立台账。

    白天外出不在家的贫困户,他就等夜幕降临了再去走访。山路曲折坡陡、常有大雾,晚上基本无人敢下山。汽车行驶在山路拐弯处,为了避让迎面而来的摩托车,袁勇锋的车子好几次差点跌落悬崖,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他仍心有余悸。“散落”在山里的158户贫困户,袁勇锋走了一遍又一遍,私家车轮胎都跑坏了4次,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

    “袁书记,您来了,到我家去喝杯茶吧!”这是袁勇锋进村走访贫困户时,听的最多的一句话。龙溪村的贫困户人人都认识袁勇锋,贫困户家的狗对他也很熟悉。但凡生面孔经过,老远就能听见声声犬叫。而袁勇锋来访,狗都不叫了,因为那是“老朋友”来了。当地群众见到袁勇锋,常开玩笑称他为“狗不叫书记”。

    用心用情攀“穷亲戚”

    为增强与村民的感情粘性,袁勇锋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拉家常、“攀亲戚”的过程中把党的政策及时带给贫困群众,引导贫困群众克服困难,树立脱贫信心。帮群众插秧、到田里除草、代办残疾证,群众的大事小事,袁勇锋都爱帮忙,真心把村民当家人,把龙溪村当家乡。

    在上门入户过程中,袁勇锋得知方屋组方向银的儿子是精神病患者,长年需要药物治疗,夫妻俩都六十多岁,家庭负担重,较为困难。虽只是听说,袁勇锋却记在了心里。方向银一家长年在外务工,袁勇锋打电话了解详情,核实情况后便立即联系民政部门,通过村组评议和上级核实,为其解决了低保待遇,就医拿药报销比例提高了,大大减轻了方向银的家庭经济负担,让这个家庭也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2018年9月,方向银特意带上儿子专程送来一面“人民公仆、情系百姓”的锦旗,他紧紧地握住袁书记的手,感慨万千。

    “姜”脱贫进行到底

    “甜香辛辣龙溪姜,赛过远近十八乡,嫩如冬笋脆如藕,一家炒菜满村香”。生姜是龙溪村民世代耕种的经济作物,因龙溪独特的高山环境和土壤,造就了龙溪生姜的“贡姜”优良品质。袁勇锋在走访贫困户时发现,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种了生姜,少的几分田,多的有2亩田,生姜亩产3000斤到3500斤,即使只到一块钱一斤,除去成本,也远超种水稻的收入。但是长期以来,有两个难题制约着龙溪的生姜产业发展,也让龙溪的百姓守着好的产业却致不了富。一个是生姜发姜瘟病的概率较高,大部分村民不敢大面积种植。二是生姜不易储存,价格不稳定。

    当问及龙溪村发展什么产业最好时,许多贫困户对袁勇锋说,“龙溪的生姜是个好东西,如果袁书记您能帮忙解决生姜的瘟病,把龙溪生姜的牌子打响,带领我们一起跑市场,就依靠这个产业,我们都能脱贫。”

    袁勇锋把村民说的话记在了本子上,更记在了心里面。袁勇锋带着村两委干部多处奔走汇报,在挂点领导的协调下,在近两年内,赣南科学院农科所的专家先后四次到龙溪村进行实地指导、培训授课并发放宣传资料,龙溪村在家的姜农基本上都接受了培训,掌握了生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姜瘟病的发病率,提高了产量。同时,袁勇锋带着部分村民争取到北京赣州企业商会帮助,利用多种平台推广销售龙溪生姜。在各方的协调努力下,龙溪生姜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2018年12月,赣州市市长曾文明为龙溪生姜代言,再一次将龙溪生姜品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龙溪村成立了生姜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截至目前,龙溪生姜合作社深加工制作醋泡生姜、红糖姜膏等产品,通过微信、网商平台,销售生姜10多万斤,保底价格3.5元每斤,户均增收1500多元,带动9名贫困群众劳动力就业增收。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