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植保知识
时间:2011/12/11 16:38:27|点击数:
1、棉苗病害。棉苗病害中危害最大的有三种,立枯病、炭疽病和为害棉叶的黑斑病。炭疽病是我国棉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苗期病害,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尤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率20~70%,严重时可达90%。立枯病经常发生、分布广泛。我国各大棉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立枯病了生严重是病苗率可达90%以上,死苗率30~40%。黑斑病又叫轮纹叶斑病,是棉花苗期叶部病害中分布最广、流行面积最大、流行频率最高的病害,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獗流行,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
2、棉铃病害。棉花铃病主要表现为烂铃。棉花烂铃是棉田极为普遍的病害,是由多种病菌造成的结果。棉铃感病后,轻的形成僵瓣,重的全铃烂毁。在腐烂的棉铃中65%全无收成,20%形成僵瓣,15%的后期轻烂铃可以收到一些籽棉。而且烂铃多是中下部的棉铃,因此对产量的影响很大。通常我国北部棉区比南部棉区烂铃轻,一般棉田烂铃率为5~10%,多雨年份可达到30~40%。长江流域棉区常年烂铃率10~30%,严重的达50~90%以上。尤其飓风来临时,损失更为惨重。按铃病较轻的河北的烂铃损失来算,1983~1988年间平均全国棉田按8000万亩计算,因烂铃造成的损失为15亿元。
3、棉枯、黄萎病。全国每年因棉花枯、黄萎病损失皮棉产量7.5~10万吨。棉花枯、黄萎病在我国大部分棉花病田混生为害,据1983年全国普查,两病发生遍及21个植棉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574个县。1983年普查时的为害面积为2223万亩,其中 绝产面积为31万亩。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的地区,往往在同一块地里两种病害均有发生,甚至在同一棉株上同时受两病侵染为害,损失明显加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60%以上,甚至无收成,混生病株比无朱的单株产量下降37%,单株结铃数下降27%。据估算,枯、黄萎病为害重的年份,全国每年损失皮棉约150~200万担,其中主要是枯萎病的危害。
4、棉铃虫。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常年发生量大为害重,是常发区。 1990年以后,棉铃虫连续大发生,特别是1992年第二代棉铃虫的发生量为历年所罕见,据河南新乡,河北邯郸调查,在卵高峰期当日百株卵量超过1000粒,累计卵量超过10000粒,百株幼虫量一般棉田均达100多头,为害重的地块,棉株嫩顶和幼蕾被害率达90%,个别地块甚至将棉叶吃光,形成光杆。长江流域棉区为间歇性大发生。自1970年起在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如1971、1972、1978、1982、1990年,3、4代棉铃虫在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棉区曾大发生,若防治不及时,常造成棉花产量损失。
5、棉 蚜。我国已发现的为害棉花的蚜虫共有五种:苜蓿蚜、棉长管蚜、菜豆根蚜、拐枣蚜、棉蚜。除新疆外各棉区均以棉蚜为主要为害种。新疆的主要是棉长管蚜、苜蓿蚜、拐枣蚜、菜豆根蚜。 棉蚜的发生以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的陕西、甘肃棉区为害重,长江流域为害次之,华南棉区干旱年份发生较重,一般年份发生轻。
6、棉红蜘蛛。棉红蜘蛛又叫棉叶螨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朱砂叶螨、截形叶螨、土尔其斯坦叶螨。土尔其斯坦叶螨只分布在新疆。其他两种在南北方都有分布。一般所说的棉红蜘蛛是指前两种叶螨的混合群体。棉红蜘蛛的为害是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在干旱年份棉红蜘蛛为害猖獗,轻者棉苗停止生长,蕾铃脱落,后期早蓑;重者叶片发红,干枯脱落,棉花变成光杆。
7、棉红铃虫。棉红铃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北纬40度以南的各产棉国家。我国除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和部分西北内陆棉区外,广泛分布于南起海南北至辽宁的产棉省区。红铃虫的为害引起的损失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中国在50年代考查时,在长江流域棉区常年因红铃虫为害的综合损失率为28%,黄河流域棉区为12%。据测定:每铃有虫一头,籽棉重量损失6~10%,僵瓣增加5~6%,品质降低1~2级,总计损失15~20%。虫量增加损失加重。
8、棉盲蝽。危害棉花的盲蝽在我国主要有6种: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赣棉盲蝽、牧草盲蝽。盲蝽为害都是用刺吸口器刺进植物的嫩头、生长点或幼嫩果实,吸取汁液。造成幼嫩果实体直接脱落;生长点破坏,组织受损形成空洞;阻碍生长点正常发育使植物营养失调,生育受到影响。50年代国中期,陕西关中地区的棉花受盲蝽为害达29.5%花蕾脱落21.2~38.6%产量减少20~30%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西,安徽和湖北棉株受害达20~40%, 江西彭泽达90%,产量损失约50%。70年代以来,由于间套作复杂,绿肥蚕豆面积扩大,作物种类增多,冬耕田面积减少,棉花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棉苗发育早,生长旺盛,局部地区如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沿海棉区,盲蝽成为主要害虫。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