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资料 > 实用技术

    棉花化学调控栽培技术体系

    时间:2011/6/16 9:09:37|点击数:

    我国棉花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可以追溯到50年代早期,当时主要应用外源生长素和赤霉进行控制蕾铃脱落的研究,并未在生产上推 广应用。60年代中期,应用矮壮素(CCC)以控制棉花徒长,但由于棉花对矮壮素的敏感性强,如在大田应用易造成贪青晚熟而减产,限制了其大面积推广应用。 
       缩节安(NN-甲基哌啶氯化物,英文缩写DNC)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自1979年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引进以来,8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对其对棉花生长发育调节应用机理,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棉区得到推广应用,被列为我国建国以来棉花栽培领域三大技术(化学调控、育苗移栽、地腊覆盖)变革之首。目前作为一项常规技术措施应用于生产已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化学调控栽培技术体系。 
       DPC调控棉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 DPC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棉株体内阻断GAs的合成,引起整个内源激素系统各激素变化并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影响各种器官的发育和功能表达。何钟佩等(199819911984)报道,DPC可以诱导棉花幼苗侧根发生,增强棉花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棉株伤流量和伤流液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有效控制地上部营养生长,协调两 类生长,促进棉花产量器官的形成。李丕明等(1986)指出:用DPC在蕾期至花铃期三次喷施可以抑制棉花主茎果枝和叶片的生长,LAI 控制在4左右,且冠层结构垂直分布校均匀,从而产生良好的群体生态环境效应。渐江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等(1984)、何钟佩等(1991)研究表明:喷施DPC后,棉叶内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速率提高,叶片14C同化产物输送到棉株其他部位的比例增大,并较多地分配到棉铃虫去,有利于增加铃重。何钟佩等(1990)还进一步研究了DPC促进棉铃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DPC调节内源激素水平,在棉铃发充初期,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18.1%~93.81%,促进棉铃发育后期乙烯的释放,使铃期缩短1~2天,有加快成熟的效果。 
       棉花全程化学调控技术 所谓全程化学调控是指在棉花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特性和群体结构要求,连续数次使用DPC进行定向诱导,塑造理想株型、群体冠层结构的技术。施用次数与用量根据品种、气候、密度、棉株长势 及土壤水分状况灵活运用。 
       化学调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化学调控技术 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技术资源。美国把植物生长调节剂列为21世纪在农业生产上起重大作用的新技术之一,我国也把建立"棉花化学控制栽培工程"做为高新技术,被列为2000年前后的一项主要技术。虽然棉花全程化学调控技术日趋完善,但随新品种选 育及生产条件的改善,调控技术 指标都应随之变化。今 后应在研究新指标以推动化学调控技术 的发展。孙学振等(1997)研究发现,棉花用DPC+83008(植物生长促进剂)浸种,二者产生了互补叠加效应,棉苗素质较单独使用DPC浸种有显著提高。何钟佩服(1995)报道,在进行DPCBR(油菜素内酯)的混用试验时发现,DPC+BR几乎在促进源库器官发育、改善器官功能,特别是增加结铃方面的效应均优于DPC单一施用。所以进一步研究以DPC为主的药剂混用技术可能会使用合程化学调控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用。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