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杂棉3号
时间:2014/10/7 17:31:35|点击数:
湘杂棉3号简介、栽培技术、品种标准
湘杂棉3号(原湘SK5-1)是湖南省棉科所经过多年选育的新品种,是湖南省“九五”科技攻关和国家“
一、特征特性
湘杂棉3号株高127厘米,呈塔型,茎杆坚硬抗倒伏,果枝较长,叶片较大,叶色深绿,叶功能期长,全生育期126天,为中熟偏早类型。 果枝较湘杂棉2号稍长。结铃性强,单株成铃40个左右,内围铃较多,铃较大,中批花单铃重
二、栽培要点
1、适时播种。在4月上中旬抢晴天播种,营养钵大钵育苗,做到湿钵、干籽、湿盖子。湿钵:不管预先制的钵,还是边制边播的钵,在播种时都要浇透水后再播种;包衣干籽:种子播前不浸种、不拌药、不拌肥;湿盖土,要求盖籽土湿润,盖土1~1.5厘米厚(晴天盖厚一点,阴雨盖薄一点)。
2、合理密植。湘杂棉3号生长势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株距为45~50㎝为宜。每亩密度为1300~1400株,行距100厘米。
3、及时移栽促早发。一般要求在
4、科学施肥。总的要求:基肥足,苗肥早和速,苗肥稳,花铃肥重,盖顶肥适,壮桃肥补,叶面肥保。基肥足:棉苗移栽前后,中等肥力棉田,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5公斤,磷肥30~40公斤;苗肥早和速:移栽后结合淋定蔸水,亩施尿素7~8公斤,以促早发;蕾肥稳:要控制速效N肥施用,蕾肥主要以饼肥及氯化钾为主,一般于6月15~20日亩施氯化钾15公斤,菜子饼30公斤,长势较差的棉田可酌施5公斤尿素;花铃肥重:7月上中旬当棉株有一个硬桃后,亩施尿素15~20公斤,缺钾棉田,应增施氯化钾5公斤;盖顶肥适:盖顶肥是防早衰争秋桃、壮伏桃,夺高产的关键肥,一般于立秋前后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壮桃肥补,在8月中旬末,根据天气和结铃情况补施,一般每亩撒施尿素3~4公斤。在8月下旬至中旬,要用喷雾器施叶面肥保证后期壮桃。
5、合理化调。化调应根据棉花长势长相,掌握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一般蕾期每亩施用晶钵缩节胺0.8~
6、病虫害防治。湘杂棉3号不仅要防治好棉红蜘蛛、蚜虫、盲蝽蟓和斜纹夜蛾等,还应注意防治高世代棉铃虫,特别是F2,在棉铃虫暴发盛期,更应加强防治。
三、湘杂棉3号品种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湘杂棉3号”品种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进行种子生产、经营和推广。
2 品种来源
“湘杂棉3号”原名“SK5
3 植物学特征
3.1 植株性状
株高126厘米左右,株型较高大,茎杆粗壮坚硬,不倒伏,呈塔型,果枝18~21盘,第一果枝着生节位5.6盘,叶片中等大,叶功能期长,叶色深绿,果枝较长,果枝与主茎的角度较小,植株清秀,层次清朗,通透性好。
3.2 棉铃性状
棉铃呈园型,5害铃较多,铃壳薄,吐絮畅,易采摘,花色洁白。
3.3 种子性状
籽指
3.4 在省区试中,单铃重
4 生物学特征
4.1 生育期
从出苗至吐絮126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
4.2 抗逆性
4.3 适应性
适应我省及长江中下游棉区种植。
5 品质
5.1 感官检验
皮棉手抓感软而光滑,目测色泽洁白有丝光,以1-2级棉为主体,手扯长度31.00毫米,
5.2 仪器检测
2.5%跨距长度30.6毫米,比强度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播种与移栽
提倡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抢晴天播种为宜,
6.2 密度
一般平湖主产棉区种植22500~24000株/公顷(1600株/亩),水条件好的适当降低,山丘岗地种植27000~30000株/公顷为宜,行距要求放宽到100㎝。
6.3 肥水管理
棉花移栽后要重施苗蕾肥(占全生育期施肥总量35%),以便快速搭起丰产架子,蕾肥稳施,以有机土杂肥、磷、钾肥和饼肥为主。重施花铃肥,占全生育期总肥量的45%,并开沟深埋施。适时施用盖顶肥,占总肥量的10~15%,一般在打顶后施用,土壤湿润时行间撒施。巧施壮桃肥,一般在8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撒施为好,施用占总肥量的5~8%,全生育期每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公斤,五氧化二磷112公斤,氧化钾375公斤。
7 化调
棉花的化调应以缩节胺助壮素为主,抗虫杂交棉采用“全株化控,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与长势、地力、施肥量和气候相结合。
8 病虫防治
8.1 枯、黄萎病防治
育苗苗床应选择无病或轻病地做苗床,苗床地要求地势较高,沥水、背风向阳处为最佳苗床。
8.2 治虫
要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蟓蟓和高世代(4、5代)棉铃虫和斜纹夜蛾。低世代棉铃虫、红铃虫、甜菜夜蛾、玉米螟、造桥虫不须防治。可节约农药成本60%以上,减轻环境污染。
9 产量
湘杂棉3号一般每公顷可产籽棉5100公斤(合340公斤/亩),可产皮棉2122公斤/公顷(合141.1公斤/亩),霜前花率达70%以上。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省种子管理站负责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周世象 金 林 毛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