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棉花品种 > 杂交棉

    湘杂棉8号

    时间:2014/10/7 17:48:13|点击数:

    湘杂棉8号简介、栽培技术、品种标准

    一、选育经过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国抗棉1号”选系为父本,以本省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品种选系为母本,1997年从138个抗虫杂交棉组合中筛选出高优势组合GKZ-17。1998年进行多点不同处理的田间试验;1999年参加湖南省抗虫棉预备试验;2000-2001年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区试;2000年进入国家“863”专项计划中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2000-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试验;2001年申报安评生产性试验,2003-2004年完成安全性评价试验,2004年获得湖南、湖北省安全证书。2005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湘杂棉8号。
    二、特征特性
        该品种全生育期126-129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植株塔型,植株较高大,茎杆粗壮不倒伏,果枝下长上短,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成凹掌状型,叶功能期长。果枝18-20盘,在结铃前,果枝与主茎角度较小,结铃后,逐渐下垂成羊角型,枝、叶、蕾、铃层次清晰。通透性好,结铃性强,单株成铃达到40个以上。铃卵园型,铃较大。中批花单铃重6.3克,吐絮畅,好捡花,花色洁白有丝光,衣分41.8-42.36%,籽指10.8克,衣指7.4克,霜前花率可达80%以上。
    三、产量表现
    ⑴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结果。2000-2001年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两年加权平均,籽棉产量3705㎏/hm2,皮棉产量1537㎏/hm2,霜前皮棉产量1338㎏/hm2,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9.96%、11.22%、15.25%。
    ⑵国家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试验。2002年长江流域试验结果: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91.5㎏/hm2、1521㎏/hm2和1109.4㎏/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5.13% 、13.39%和19.54%,均居试验第1位。
    ⑶多点试验情况。2001年,在湖南各主产棉县进行试验示范,面积达800余亩,亩成铃数达到6.6-8.8万个,籽棉产量均在5250㎏/hm2以上,皮棉产量2100㎏/hm2以上。特别是鼎城区牛鼻滩镇三星村全国劳模李正球种植的2亩湘杂棉8号,其籽棉产量达到6892.2㎏/hm2,皮棉产量达到2860.5㎏/hm2
    四、抗虫、抗病性鉴定
        ⑴抗虫性鉴定。2001年经华中农大利用网室人工接虫进行抗红铃虫鉴定,其结果为:种子虫害率3.9%,比对照-76.2%,抗虫级别HR(高抗),而对照鄂棉18种子虫害率达到16.4%。同时,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中抗棉铃虫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表明:其综合抗性达到17,为中抗。
        ⑵抗病性鉴定。2001年经华中农大人工病圃鉴定,枯萎病指14,黄萎病指28,为耐枯萎、黄萎病型杂交棉品种。
    五、纤维品质表现
        2000-2001年区域试验棉样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29.4,比强度21.6CN/tex,马克隆值5.01,气纱品质1820。
    六、栽培技术要点
    ⑴栽培与湘杂棉1、2号的栽培技术规范相同。适时播种,及时移栽促早发。放宽行距(行距要求在1米以上),降低密度,平湖区中等肥力地种植密度为19500-22000株/hm2,丘岗地、沙地22500-24750hm2,重施钾肥。注重后期壮桃肥的施用。
    ⑵病虫害防治要点。除斜纹夜蛾以外的鳞翅目害虫都有较好的抗虫性,在棉花苗蕾期和吐絮期抗虫性好,Bt蛋白质含量高、抗虫性好。在结铃盛期棉花的花、蕾抗棉铃虫性低于苗蕾期和吐絮期。终身不抗蚜虫、斜纹夜蛾、红蜘蛛与盲蝽蟓;在防治上,前期以防治蚜虫与红蜘蛛为主,中后期以防治盲蝽蟓和斜纹夜蛾为主。在8月中、下旬,9月上旬棉铃虫重发年代注意第4-5代盛孵期防治,结合防治盲蝽蟓、斜纹夜蛾打药1-2次即可,后期重点防治棉花红蜘蛛和斜纹夜蛾。
    七、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长江流域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