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棉花品种 > 杂交棉

    湘杂棉9号

    时间:2014/10/7 22:42:55|点击数:

    湘杂棉9号简介、栽培技术、品种标准 

    湘杂棉9号系湖南省棉科所最新选育的新品种,利用海洞核不育系“海洞核A5”不育系材料与湘V14选系杂交育成。该项目是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和湖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的成果。
    一、选育经过与产量
    湘杂棉9号(湘C-21)不育系是从我所1997年从陆海杂种后代中选出的一个核不育系,后与洞庭一号、岱红岱、湘棉10号、中棉12号等优良品种杂交,通过纯化选育等技术稳定后选育而成,“海洞核A5”不育系的不育株率稳定在45-52%之间,1999年开始配组,2000-2001年从田间84个组合中筛选出来,2002年参加所优系比较试验,2003-2004年参加湖南省区试。2003年在省区试中亩产籽棉215.68公斤,比对照中杂29增产11.87%,增产极显著。亩产皮棉83.87公斤,比对照增产9.4%,增产显著。2004年亩产籽棉248.1公斤,居参试品种第3位,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3.9%,增产显著。亩产皮棉100.7公斤,比对照增产1.8%,增产不显著。2004年经鼎城区牛鼻滩镇三星村、贺家山原种场、安乡、桃源县等多点种植,表现高产。比当地推广品种湘杂棉2号增产13.8-17.6%,增产极显著。
    二、性状表现
    湘杂棉9号全生育期130天,属中熟品种,株株高大,株高128㎝,为塔型,株型紧凑,长势稳健,茎杆粗壮,不倒伏,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叶功能期长,果枝18-21盘,果枝较长,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呈上举型,结铃后下垂呈羊角型。结铃性强,铃较大,呈长卵园型,单铃重.6.5,吐絮畅,好摘花,花色洁白,衣分40.5%,籽指11.3克,衣指7.92克,霜前花率达到75%以上。
    三、纤维品质
        在省区试中,2年16点次平均:经农业部纤维品质检测中心测试,2.5%%跨距长度32㎜,整齐度86.4%,比强32.6CN/tex,麦克隆值4.8,纺纱均匀性指数159.6。各项指标稳定,符合纺织要求,是目前推广品种中品质较好的品种,可纺60支纱,适应长江流域优质棉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四、抗病、抗逆性
        湘杂棉9号于2003-2004在省区试病点和省棉科所人工病圃中鉴定,均表现高抗枯萎,枯萎病指仅5.6%,耐黄萎。
        在湖南6-7月雨季,下暴雨淹没24小时不死苗,在35℃高温条件下能正常结铃。
    五、棉虫防治
    主要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蟓,兼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其它防治与湘杂棉1号、2号一样。
    六、栽培技术要点
    湘杂棉9号栽培技术与湘杂棉1、2号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合理密植。湘杂棉9号生长势较强,在中等肥力、浇灌条件较好的棉田,每亩栽种1500~1680株,行距100厘米,株距40~45厘米。
        2、适时播种,一播全苗。在4月上、中旬抢晴天播种,营养钵育苗,做到湿钵、干籽、润盖土。湿钵:不管预先制的钵,还是当天制钵当天播种的钵,在播种时都要浇足水份后再播种;润盖土,要求盖土湿润,手捏成砣,放地能散的细土,盖土1~1.5厘米厚(晴天盖厚一点,阴雨天薄一点)。播种后及时覆膜,争取一播全苗。
        3、及时移栽促早发。早发是夺取抗虫棉高产的关键措施,湘杂棉9号要求在5月10~20日前移栽完,移栽时要分蔸点肥,每亩进口复合肥(N、P、K含量为15%)4~5公斤。移栽后为确保早发,在移栽后及时采用半膜覆盖,在盖膜前施足苗蕾肥,每亩施用尿素8~10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8公斤,均匀撒于厢面,用耙头均到土中后盖膜。
       4、施好三肥。三肥的原则:苗蕾肥宜速,花铃肥宜重,盖顶壮桃肥宜巧。①苗蕾肥要速,移栽后在盖膜前足量施下,每亩尿素7~8公斤,钾肥5~6公斤,磷肥20公斤,饼肥30公斤,均在撒入土中后盖肥。②花铃肥重。在棉花进入花期后,7月上旬至中旬初,平均每株有硬桃1.5个后,破膜开沟重施花铃肥,每亩施用尿素12~14公斤,钾肥7~8公斤,饼肥30~40公斤。这次肥是夺取高产的关键肥,必须抢湿土按时足量施下。③巧施盖顶肥。这次肥是早衰、争秋桃、壮伏桃夺高关键肥,一般立秋后8~10天根据棉花长势长相结合天气情况施下,每亩撒施尿素4~5公斤,加钾肥2~3公斤。还可以结合治虫,喷施叶面肥,保叶增铃重。
    5、化调技术。化调应根据棉花长势长相,掌握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施用。特别是湘杂棉9号更应该严格掌握少量多次、宜轻不宜重的原则。
    6、及时采摘。湘杂棉9号杂交棉早熟性好,在开始吐絮后,要及时采摘,防止因秋雨造成烂铃和烂花。
    种植湘杂棉9号杂交棉,是一项经济性的农业生态工程,可减少农药用量60%以上,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有利人类身心健康,它将为我省棉农和植棉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湘杂棉9号品种标准
    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湘杂棉9号”品种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进行种子生产、经营和推广。
    品种来源
       “湘杂棉9号”(原名“湘C-21”)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采用海洞不育系后代“海洞核A5”不育系做母本,用湘V14选系做父本,采用人工辅助授粉(不需去雄)方法生产的杂交种子,在生产上只限用F1
    植物学特征
    3.1 植株性状
        株高128厘米左右,植株塔型,茎杆粗壮坚硬,不倒伏,果枝18-21盘,第一果枝着生节位4.8盘,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果支较长,果枝与主茎角度较小,在结铃后果枝下垂成羊角型,植株清秀,层次清朗,通透性较好。
    3.2 棉铃性状
        棉铃呈长卵园型,5室铃较多,铃壳薄,吐絮畅,易采摘,花色洁白,手感软滑。
    3.3 种子性状
        籽指较大。100粒种子重11.73克,种仁饱满,种子为卵园型,深黑色,附有短绒。
    3.4 在省区试中,单铃重6.5克,单株成铃34个以上,衣指7.92克,衣分39.57-40.48%。
    生物学特征
    4.1 生育期
        从出苗至吐絮130天左右,属中熟类型。
    4.2 抗逆性
    4.2.1 在自然病圃条件下,枯萎病发病株率2.2-2.57%,在省棉科所病圃中鉴定,枯萎病指5.3,属高抗级,黄萎病发病未发现,属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
    4.2.2 耐湿、耐涝、耐高温。在洪水季节可浸泡24小时不死亡,在35℃高温条件下,能正常开花,散粉结铃。
    4.2.3 在大面积生产上,只须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蟓,兼治和挑治棉铃虫、斜纹夜蛾。
    4.3 适应性
        适应我省和长江流域棉区种植。
    品质
    5.1 感官检验
        皮棉手抓感软而光滑。目测:色泽洁白有丝光,以1-2级皮棉为主体,手扯长度33毫米以上。
    5.2 仪器检测
        在湖南省区试中2年16点次抽样,送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试,平均结果为:2.5%的跨距长度32毫米,整齐度86.4%,比强32.6%CN/tex,麦克隆值4.8,纺纱均匀性指数159.4,符合纺60支纱和高支纱要求。
    栽培技术要点
    6.1 播种与移栽
        提倡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抢晴天播种为宜,5月20日前移栽完毕,苗龄25-30天。
    6.2 密度
        一般平湖主产棉区种植19995-22200株/公顷(1330-1480株/亩),水肥条件好的适当降低密度,山丘岗地和沙地种植24000-27000株/公顷(1600-1800株/亩)为宜,行距要求放宽到100㎝。
    6.3 肥水管理
        棉花移栽后要速施提苗肥,以碳铵、尿素等速效肥为宜,每亩5-8公斤,兑水淋蔸,以便快速搭起丰产架子,蕾肥以土杂肥、磷、钾肥和饼肥为主。重施花铃肥,花铃肥要占总施肥量55%,并开沟深埋施。适时施用盖顶肥,一般在打顶时施用,每亩尿素5-8公斤,土壤湿润时撒施,巧施壮桃肥,一般在8月中旬末到下旬初撒施为好,施用4-6公斤尿素为宜。全生育期每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公斤,五氧化二磷112公斤,氧化钾370公斤为宜。
    化调技术
        棉花化学调控剂应以缩节胺、助壮素为主,优质棉“湘杂棉9号”化调技术按照“全程化调,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要与棉花长势、地力、施肥量和气候相结合。
    病虫防治
    8.1 枯萎、黄萎病防治
       “湘杂棉9号”高抗棉花枯萎病,耐黄萎,但在育苗时,还应选择无病或轻病地做苗床,苗床要求地势较高,沥水、背风向阳处为最佳苗床地。大田要保持沥水,可减少枯萎病的发生。
    8.2 治虫
        重在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蟓,兼治挑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等害虫。
    产量
    湘杂棉9号”一般每公顷可产籽棉4800-5100公斤(折合320-340公斤/亩),可产皮棉2120公斤(折合140公斤/亩),霜前花率达75%以上。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省种子管理站负责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周世象、毛爱莲、李建彬、周德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