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授权专利和制定标准

    湘杂棉3号品种标准

    时间:2014/10/18 16:22:33|点击数: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湘杂棉3号”品种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进行种子生产、经营和推广。

    2 品种来源

    “湘杂棉3号”原名“SK5-1”,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采用人工去雄正、反交全株制种方法生产杂交种子。亲本为湘V9选系和ZE-26选系为父、母本。

    3 植物学特征

    3.1 植株性状

    株高126厘米左右,株型较高大,茎杆粗壮坚硬,不倒伏,呈塔型,果枝18~21盘,第一果枝着生节位5.6盘,叶片中等大,叶功能期长,叶色深绿,果枝较长,果枝与主茎的角度较小,植株清秀,层次清朗,通透性好。

    3.2 棉铃性状

    棉铃呈园型,5害铃较多,铃壳薄,吐絮畅,易采摘,花色洁白。

    3.3 种子性状

    籽指10.5克,种仁饱满,密度大,种子为卵园型,深黑色,附有少量短绒。

    3.4 在省区试中,单铃重6.02克,单株成铃38个以上。衣指7.83克,衣分41.65%~42.34%。

    4 生物学特征

    4.1 生育期

    从出苗至吐絮126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

    4.2 抗逆性

    4.2.1 在自然病圃条件下,枯萎病发病株率1.2~2.3%,病指0.45~0.8。黄萎病发病株率4.3~5.5%,病指0.58~1.1。属于抗枯萎耐黄萎品种。

    4.2.2 耐湿、耐涝、耐高温,水浸泡24小时不死苗,在35℃高温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结铃,在秋旱时,能结桃上顶。

    4.2.3 抗棉铃虫、红铃虫。在大面积生产上,不需防治2、3代棉铃虫,在棉铃虫大爆发年代,也只须在4、5代棉铃虫盛孵期防治1~2次均可,对其它鳞翅目害虫抗性好,但须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蟓等刺吸式口器害虫。

    4.3 适应性

    适应我省及长江中下游棉区种植。

    5 品质

    5.1 感官检验

    皮棉手抓感软而光滑,目测色泽洁白有丝光,以1-2级棉为主体,手扯长度31.00毫米,

    5.2 仪器检测

    2.5%跨距长度30.6毫米,比强度22.6克/特克斯,马克隆值4.7~4.9,气纱品质1998分,符合纺中、高支纱。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播种与移栽

    提倡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抢晴天播种为宜,5月20日前移栽完毕,苗龄30天左右。

    6.2 密度

    一般平湖主产棉区种植22500~24000株/公顷(1600株/亩),水条件好的适当降低,山丘岗地种植27000~30000株/公顷为宜,行距要求放宽到100㎝。

    6.3 肥水管理

    棉花移栽后要重施苗蕾肥(占全生育期施肥总量35%),以便快速搭起丰产架子,蕾肥稳施,以有机土杂肥、磷、钾肥和饼肥为主。重施花铃肥,占全生育期总肥量的45%,并开沟深埋施。适时施用盖顶肥,占总肥量的10~15%,一般在打顶后施用,土壤湿润时行间撒施。巧施壮桃肥,一般在8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撒施为好,施用占总肥量的5~8%,全生育期每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公斤,五氧化二磷112公斤,氧化钾375公斤。

    7 化调

    棉花的化调应以缩节胺助壮素为主,抗虫杂交棉采用“全株化控,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与长势、地力、施肥量和气候相结合。

    8 病虫防治

    8.1 枯、黄萎病防治

    育苗苗床应选择无病或轻病地做苗床,苗床地要求地势较高,沥水、背风向阳处为最佳苗床。

    8.2 治虫

    要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蟓蟓和高世代(4、5代)棉铃虫和斜纹夜蛾。低世代棉铃虫、红铃虫、甜菜夜蛾、玉米螟、造桥虫不须防治。可节约农药成本60%以上,减轻环境污染。

    9 产量

    湘杂棉3号一般每公顷可产籽棉5100公斤(合340公斤/亩),可产皮棉2122公斤/公顷(合141.1公斤/亩),霜前花率达70%以上。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省种子管理站负责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周世象 金 林 毛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