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平台 > 产业技术体系 > 工作汇总

    湖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2013年工作总结

    时间:2014/1/2 16:19:57|点击数:

    湖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2013年工作总结

    栽培岗位   刘爱玉

    根据湖南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下达的“十二五”工作计划及2013年度制定的任务目标,本岗位团队根据湖南棉花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杂交棉生产用工多、季节长等问题,重点进行了棉花油后直播及配套技术、轻简化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技术、杂交棉增密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缓控释肥试验;适宜于湖南油后直播的棉花品种资源筛选;棉花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技术研究;并结合技术指导、调查研究等工作,全方位进行技术服务,对湖南棉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12013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1重点任务

    1)油后直播棉适宜密度与播种期的研究

    湖南棉花要在多熟制条件下实现轻简高效生产,油后直播是重要方向。为了探明油后直播棉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获得高产的播种临界期,2013年在浏阳以常规棉中棉所76号为材料,进行密度和播种期试验,研究直播棉不同密度和播期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个密度(A)水平,分别为30000(A1)40000(A2)50000(A3)60000(A4)/hm2;播期(B4水平,分别为4/30B1)、5/15B2)、5/30B3)、6/14B4)。共1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共48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

    试验结果表明,棉花生育进程随播期推迟而延迟,但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密度对生育进程和生育期的影响不大。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播种-出苗、出苗-现蕾所需的时间缩短,分别为5-9天、22-44天;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各处理所需时间差异不显著,分别为22-28天、43-49天。适当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籽棉产量以A2B1最高,达5431.2kg/hm2A1B4产量最低,仅为3611.9kg/hm2。在低密度时(A1),产量随播种期推迟而降低,而密度高时播种早播种过迟的产量均较低。

    2)不同生态区油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试验

    当前湖南棉花栽培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为主,也存在少量的水浮育苗、基质育苗移栽等方式,近年来,直播越来越受到广大棉农的青睐,但生产中直播棉的密度基本与营养钵育苗移栽相同,大多在1000-1200/亩左右。为了探明不同生态区不同种植方式下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岗位在2013年选择澧县、大通湖、君山、浏阳(农大科研基地)进行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试验。

    ①试验设计

    2013年在浏阳、澧县、大通湖、君山进行种植方式和密度试验,其中浏阳试验基地、大通湖实验田为冬闲田,无前作,君山区农科所、澧县实验田前作是油菜,所有试点均按统一的试验方案进行。供试材料为常规抗虫棉品系JX013,由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提供。种植方式3种,分别为:营养钵育苗移栽(A1)、水浮育苗移栽(A2)、直播(A3);密度3水平,分别为:1200/亩(B1)、2400/(B2)3600/(B3)。裂区设计,种植方式(A)为主区,密度(B)为副区,重复三次,小区面积为20m29个处理,三次重复,共27个小区。重复间、重复与保护间人行道为0.5,同一组试验在地力均匀的同一丘块进行。

    ②试验结果

    考查项目包括生育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

    营养钵育苗和漂浮育苗在不同生态点的生育期差异较大,而直播生育期在不同生态点间差异较小,所有生态点直播棉的生育期均在91-95天范围内;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显著(表1)。

          1 不同育苗方式和密度在各生态点的生育期      

    生态点

    A1B1

    A2B1

    A3B1

    A1B2

    A2B2

    A3B2

    A1B3

    A2B3

    A3B3

    大通湖

    122

    119

    94

    124

    116

    94

    123

    120

    94

    君山

    108

    110

    93

    108

    110

    93

    108

    110

    93

    澧县

    112

    112

    95

    112

    112

    95

    112

    112

    95

    浏阳

    109

    107

    91

    109

    109

    91

    109

    112

    91

    由表2可见,澧县、浏阳基地以高密度栽培(3600/亩)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B11200/亩),大通湖、君山由于受高温干旱影响,产量普遍较低,且不同处理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2 不同育苗方式和密度在各生态点的籽棉产量         kg/

    生态点

    A1B1

    A2B1

    A3B1

    A1B2

    A2B2

    A3B2

    A1B3

    A2B3

    A3B3

    大通湖

    157.3

    115.9

    205.0

    232.6

    182.3

    120.9

    211.9

    203.8

    184.4

    君山

    226.7

    176.7

    256.7

    268.9

    196.7

    157.2

    280.0

    205.6

    231.1

    澧县

    204.5

    213.7

    121.5

    231.8

    282.9

    443.9

    442.8

    340.3

    429.1

    浏阳

    264.7

    303.6

    448.2

    468.7

    435.8

    274.0

    474.4

    513.3

    353.0

    注:大通湖和君山试验点的产量为实际产量,澧县和浏阳试验点的产量为理论产量。

    3)不同种类肥料轻简(一次性)施肥试验

    当前湖南棉花生产施肥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一般为普通复合肥和单质肥料。注重平衡施肥的少,有些农户采取简单撒施的方法,不仅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而增加成本,而且大量肥料流失,严重污染环境。近年来,缓控释肥越来越受到广大棉花科技工作者和管理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当前缓控释肥价格较高,农民对缓控释肥的用量不能正确把握等原因,生产中实际应用缓控释肥的比例较少。为了探明不同种类肥料及其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岗位在2013年浏阳(农大科研基地)进行不同肥料种类和用量的试验。

    材料与方法

    2013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科研基地进行,供试材料为杂交组合JX388,由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提供。采用营养钵育苗,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1400/667m2小区面积30m2。设3种肥料处理:缓释肥1A1N-P-K30-6-9)、缓释肥2A2N-P-K26-10-12)、普通复合肥(A3N-P-K15-15-15),其中缓释肥1和缓释肥2由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提供,普通复合肥购于农资公司。每种肥料设4个施肥量水平:按亩施纯氮计算,分别为10152025kg/亩,记为B1B2B3B4(见表3.1),以不施肥为对照(CK)。425播种,524移栽。于64采用一次性、开沟埋施。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参照DB43/T 286—2006棉花栽培技术规范执行。

    ② 测定项目

    株高增长动态、果枝数、铃数等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和品质。

    ③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缺肥条件下,各生育时期棉株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施肥处理,随生育进程差异越来越显著。N肥用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水平差异不显著。蕾期和花铃期棉株光合速率随施N量增加则呈降低的趋势,吐絮期变化规律不明显。不施肥的处理(CK)蕾期和花铃期光合速率与施肥无显著差异,吐絮期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棉田基础肥力水平较高有关。

    缺肥极显著降低棉花株高,各时期株高只有施肥处理的42.39%~50.69%,但不同种类肥料及各施肥水平间的株高差异不显著。籽棉产量以A1B2最高,为316.3 kg/亩。2种缓控释肥(A1A2)不同用量平均产量分别为273.4 kg/亩、272.7 kg/亩,普通复合肥处理平均为246.7 kg/亩,而不施肥(对照)的产量为143.1 kg/亩,仅为施肥处理的45.24%~66.21%。3种肥料不同N用量对处理的影响表现为B4处理产量最低,说明N用量过多不仅不能增产,反而造成减产。不同肥料及用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尚在检测之中。

    4)棉花直播生产技术示范

    棉花直播种植方式是植棉简化栽培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减轻植棉劳动强度的主要举措。为了验证直播的技术可靠性并向农民展示直播的优越性,2013年本岗位选择植棉大县——澧县进行棉花直播技术示范。

    示范地面积10亩,冬闲地无前作。示范棉花品种为中熟杂交棉湘杂棉20号。棉花直播面积为9亩,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照)面积为1亩,种植密度1100/亩,为简单无重复对比。417营养钵制钵育苗,55移栽。511直点播。一次性施肥,每亩棉田拖沟埋施25%NPK12-6-7)复混肥100kg,尿素10kg,钾肥10kg,硼肥2kg。适时整枝打顶及化控,于6978分别进行整枝打老叶,725全部打顶。化控3次,分别为6202缩节胺)、782缩节胺)、7282g缩节胺)。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田间没有发生虫害超标现象。108取样测定衣分、铃重,1010测产。

    直播与移栽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衣分、子指、衣指均无显著差异,单株成铃数分别为49.048.4个,单铃重分别为5.40g5.35g,衣分分别为40.0%、39.8%,子指均为12.0g,理论籽棉产量分别为311.3kg/亩、301.3kg/亩。

    从试验观察结果来看,尽管两种栽培方式中直点播增产效果不明显,但直点播省工省时,减少生产环节,降低劳动强度,效果十分明显。如能与机械操作相结合,其推广前景将十分看好。

    5)棉花轻简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初步研究

    育苗移栽可缓解季节矛盾,又便于集中培育壮苗(工厂化育苗),但当前的手工移栽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如果不能实行机械化移栽,则棉花移栽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探索机械化移栽技术是棉花轻简化栽培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岗位团队2013年在浏阳永和镇以湘农大棉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漂浮育苗,进行机械化移栽与人工移栽的比较试验。移栽机移为湖北东风风井公司生产烟草移植机,型号为PVH1-90。试验于425播种,525移栽。机械移栽密度与人工移栽密度一致,均为1500/亩,移栽面积均为1.5亩。移栽1个星期后,统计人工移栽、机械移栽棉苗的成活率,分别为75.8%、83.2%。结果表明,机械移栽成活率稍微偏低,但差异不大。

    6)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品系)对湖南油后直播栽培适应性的研究

    当前湖南棉花生产主要使用杂交棉,但随着杂交棉种子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油后直播使用杂交棉种子也不现实。为了探明湖南油后直播栽培方式下杂交棉与常规棉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2013年本岗位在浏阳、临湘进行了常规棉种质材料与杂交棉油后直播对比试验。

    ① 浏阳基地试验:在浏阳基地种植52个种质资源材料和31个杂交组合,包括引自新疆、河北等地的早熟品种及来自河南、湖南等地的杂交组合,521直播,密度1334/亩(株行距为50cm×100cm)。

    ②临湘基地试验:试验在临湘江南镇进行,种植选自全国各地的品系和组合,300个种质资源和301个杂交组合,521-24日直播,密度1400/亩。

    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棉比杂交棉更适合用于油后直播,不仅种子成本低,而且棉株营养生长也较杂交棉弱,在迟播(油后直播)高密度条件下较易控制株型,减少荫蔽和脱落。

    7)棉花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棉花结铃及吐絮期长,不便集中收花和机械化收花且纤维品质一致性差等问题,2013年本岗位开展了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栽培方法的探索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整播种期、密度及肥水调控,优化棉花群体质量,通过化学调控、重度打顶等措施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使棉花结铃期集中,再结合催熟剂的应用,使棉花吐絮时间集中在9月上旬-10月上旬,为机械化收花创造有利条件,也可实现手工集中收花。

    试验在临澧县佘市镇进行,试验面积1亩。前作油菜,515收获后草苷磷除草。试验品种湘农大棉1号,520板田穴点播,每穴播种1-2粒,行距80cm,株距30cm525出苗,610定苗,每穴保留1株棉苗。播种时不施肥,618棉苗31心时,行间开沟,埋施含NP2O5K2O15%(总养分为45%)的复合肥30kg/亩。725初花时埋施上述复合肥45kg/亩、尿素10kg/亩、氯化钾5kg/亩。810距地面100cm左右除去棉花上部主茎,连同上部果枝一起去除,保留果枝数为14-16/株,并对棉株中下部伸展于行间的长果枝剪除枝梢,保留不超过6果节。分别于82595在叶面喷施2%过磷酸钙浸出液40kg/亩。922每亩用20%百草枯40ml40%的乙烯利60ml,兑水40kg叶面喷施进行化学催熟。分2次人工收花,第一次为921-22日,收花后进行化学催熟,第二次为106-7日,此时吐絮铃已达到成铃总数的95%左右,棉株上有未吐絮铃0-2个。在今年特别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实收籽棉产量275kg/亩。

    8)棉花耐高温逆境调节剂筛选

    棉花生长盛期正值湖南高温期,往往因高温而导致蕾铃大量脱落,尤其是在高密度条件下,更易形成荫蔽而增加脱落比例。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增强植物对高温逆境的耐性。为了筛选到能够增强棉花对高温逆境耐性的生长调节剂,为轻简化直播高密度栽培提供技术支持,2013年本岗位进行了高温逆境耐性调节剂的筛选试验。

    试验时间:201369月,6月调节剂成分与浓度筛选,78月份叶面喷施试验,89月花药育性和成铃率调查

    2013年,长沙在6-8月份连续40多天超过35的高温及干旱天气为增强高温逆境耐性调节剂的筛选试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试验了不同浓度赤霉素、甜菜碱和氯化钙单独及组合在现蕾至花铃期期间进行多次喷施对花粉育性和结铃性的影响。筛选出来较适宜的调节剂浓度及配组,进一步试验确证后,将准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结果发现,同一调节剂对高温耐性程度不同的棉花品系结铃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如赤霉素处理对耐高温和较耐高温品系结铃性的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敏感品系的在高温干旱逆境条件下的结铃性。

    9)棉花生产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

    本年度栽培技术岗位参与全体系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进行了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包括现场技术指导、技术交流、会议培训、观摩会、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为湖南棉花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013年全年,栽培岗位团队成员赴各基地县42/次,实地对棉花生产与试验示范进行现场指导,进行工作交流。

    1.2基础任务

    本年度及时完成了体系下达的各项生产调查及其它常规性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了体系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具体完成情况见下表:

    棉花生产情况调查

    重点调查了3县(区)180户(澧县、大通湖、华容)

    主要调查棉花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施肥情况,采用问卷调查与农户访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入户调查,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体系调研任务

    616,进行衡阳棉花机械化直播生产情况调查。

    715-17日,赴临湘、岳阳、华容、澧县、临澧等地进行棉花中期长势调查。

    819-22日,与体系其他岗位人员一起赴常德、临澧、澧县、南县、汉寿等地进行棉花受旱影响情况调查并指导棉花后期管理。

    830-9月1,赴临澧、澧县、大通湖、君山等地调查棉花生产情况及市场行情。

    1018-20日,赴河南安阳参加全国棉花机械化采收现场观摩会。

    体系内交流

    512,参加湖南省棉花产业体系与国家体系及农业厅经作局联合举办的“棉花工厂化育苗机栽和油后机播现场观摩会”。

    616,赴衡阳与相中南棉区衡阳实验站交流棉花机械化直播栽培配套技术,及直播技术被农民接受状况。

    715,赴岳阳与洞庭湖棉区岳阳实验站和综合利用岗位专家团队成员交流棉田多熟种植及间套作发展情况与技术。

    820-22日参加育种岗位的品种展示现场观摩会。

    1023-24日,赴常德参加省体系组织的油后直播棉总结研讨会,与体系内各岗位人员及各产棉大县经作站负责人交流。

    人才队伍建设

    本年度本岗位培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

    1.3应急任务

    20137月至8月下旬,湖南长时间高温干旱,导致棉花生长受阻,蕾铃脱落严重。为减少灾害损失,在省体系首席专家的组织和安排下,本岗位团队成员在715-8月22,多次单独或与体系其它岗位成员一起赴棉区协助指导抗旱和田间管理。这一阶段,栽培岗位团队成员赴衡阳、岳阳、华容、安乡、汉寿、澧县、临澧、常德等地共28人次。

    2、取得的主要进展

    各项试验进展顺利,部分取得了较为明确的结果。

    2.1基本明确了油后直播棉的适宜播种期和密度

    通过试验(1)和试验(2)及示范(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生态条件下,只要配套措施得当,棉花油后直播可以获得与育苗移栽相当的产量,且由于生育期缩短,可实现成铃吐絮的相对集中,在减少棉花生产用工成本的同时,为棉田多熟制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湖南省棉花生产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本年度的试验结果,油后直播在5月底前出苗的较好,6月播种很难获得高产;种植密度以2000-3000/亩为宜,当达到3600/亩以上时,易造成田间荫蔽,蕾铃脱落严重。

    2.2初步明确了棉花缓释肥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通过试验(3)的研究,初步探明了缓释肥与普通复合肥不同用量对棉花光合作用和群体结构、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2.3初步明确了油后直播对棉花品种特性的要求

    通过试验(6)的研究,初步明确油后直播栽培条件下,常规棉可通过适当增加密度而获高产,且种子成本远低于杂交棉;而杂交棉虽然个体生产潜力大,但油后直播条件下由于生育期缩短,个体优势不能充分体系,增加密度时需科学调控,否则易形成徒长,产量反而低。如果不考虑种子成本或能降低杂交棉种子成本,在调控得当的情况下,杂交棉仍具有较好的产量优势。通过研究,还初步筛选到一批株型较好,结铃性较强的早熟棉花种质资源。2014年将对这些早熟材料的群体结构建成动态和成铃吐絮特点进行进一步研究,明确油后直播对棉花品种在株型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要求,从栽培需要的角度为育种岗位专家的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2.4初步实现了集中吐絮栽培技术的配套

    经过前期的单项试验研究和对棉区棉花生产技术创新的调查分析,初步组装成集中成铃集中吐絮的栽培技术,并经过试验(7)的验证,可将棉花吐絮集中在30-40天内完成,为冬季作物的生产和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

    3、下年度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开展栽培专家岗位对棉花生产的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工作,2014年仍将根据棉花轻简化、现代化栽培技术发展需要,以棉花油后直播高产高效轻简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为重点,继续研究棉花油后适密精量直播、控肥促早、集中成铃吐絮的配套技术研究。总体思路为:

    3.1按照体系要求,突出轻简化生产模式的试验与示范,重点完善油后直播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特别是进行小型机械直播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创新棉花生产种植方式。计划在澧县或南县进行油后直播控肥增密示范,示范面积不少于10亩。

    3.2进一步研究缓控释肥的施用方法与用量对棉花群体生长动态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包括不同养分含量的肥料种类用量、施肥时期、施肥深度与方式等,为推广缓控释肥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针对油后直播棉进行缓控释肥的用量和用法的研究。

    3.3继续进行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重点进行在直播提高密度的条件下,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叶面积增长动态、适宜的果枝数和群体总果节量等基本指标的研究,对不同的促早催熟调节剂的效果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并进行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本文来源:产业体系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