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平台 > 产业技术体系 > 工作汇总

    湖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棉区常德试验站2013年工作总结

    时间:2014/1/2 16:30:03|点击数:

    湖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棉区

    常德试验站2013年工作总结

    常德试验站   杨宏

    为给大面积棉花生产提供技术支撑,2013年试验站围绕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棉花新品种筛选与示范

    1.1常德点新品种品比筛选试验

    试验面积1.5亩,试验品种11个,以湘杂棉7号为对照。

    各组合于同一天播种,基本于同一天出苗,现蕾、开花时间相差不大,均比CK略早,C13-1C13-2吐絮期比CK早一天,C13-10C13-11吐絮期与CK同一天,其余组合比CK略迟,其中C13-3CK4天。

    结果表明,C13-1C13-3产量略超对照品种(湘杂棉7号),明年将继续对该对组合进行比较试验。

    1.2临澧县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试验田在临澧县合口镇芭茅村16组。试验面积3亩。试验示范品种为中棉所63F1、太D5 F1、岱杂1F1、湘棉10号、湘杂棉14F1L-01 F1 (新组合)

    试验结果:

    1)生育期对比:调查显示各品种生育期为87-95天,较审定日期缩短30天左右。因此直播能提早棉花生育期。

    2)株型对比:各品种株高为135-155.3cm,主要是覆膜促进了植株生长。最矮的为中棉所63,最高的为湘杂棉14号;各个品种果枝为15-22盘,品种间相差较大,其中L-01最少,中棉所63最多。通过对比发现偏早熟性品种有利于早发,在棉花油后直播中占有优势。

    3)成铃对比:各个品种单位株成铃为22-35个,其中湘杂棉14号最低为22个,太D5最高为35个,亩成铃数为44000-70000个;脱落率为61.7-75.3%,其中最低为太D5,最高为湘杂棉14号。各品种间差异较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大铃品种在棉花直播中不易座桃、脱落严重,应用前景不容乐观。

    4)产量对比:各个品种亩产籽棉为216-371kg,其中最低为湘棉10号,最高为太D5; 因此结铃性强的品种(D5、中棉所63、岱杂1)在棉花直播中增产潜力大。

    2、棉花油后直播技术示范推广

    2.1鼎城棉花油后直播栽培试验示范

    试验品种为省棉科所提供的短季常规棉中棉所50、机采棉2号、石早1号;试验面积 3亩;试验设在鼎城区周家店镇黄公咀村一组。

    根据调查结果,每亩密度为2977株的三个品种平均籽棉产量为249.1kg,较密度为1054/亩营养钵育苗移栽的216kg增产33.1kg,每亩增加效益238元(7.2/kg);密度为3970株的三个品种平均籽棉产量为263.7kg,较密度为1054/亩营养钵育苗移栽的216kg增产47.7kg,每亩增加效益343元(7.2/kg);再加上棉花直播较营养钵育苗节省用工4个以上,施肥成本仅为156元(缓控释肥140kg150元,尿素2.5kg6元)较传统营养钵育苗施肥(复合肥40kg120元,尿素25kg60元,过磷酸钙25kg30元,氯化钾15kg54元,计264元)节省108元。但直播种子量需求较大,每亩需要1kg(约3-4包)比营养钵育苗增加成本约160元,因此,总体计算下来,直播密度2977/亩的较营养钵育苗移栽增效586元,直播密度为3970/亩的较营养钵育苗移栽增效691元。

    2.2临澧县棉花油后直播覆膜栽培研究

    示范田在主产棉区合口镇芭茅村16组。试验面积2亩。试验设覆膜与未覆膜两处理,每一处理直播1.0亩,行距1m,株距0.33m,密度保证在2000株左右。

    试验结果:

    1)生育期对比:覆膜栽培生育期约为93天,比未覆膜提早4天。因此覆膜能提升地温,提早直播棉花生育期。

    2)株型对比:覆膜栽培株高为135cm,未覆膜的为123.3cm,相差11.7cm;覆膜栽培果枝数为22盘,比未覆膜多5.5盘。因此覆膜栽培能促使直播棉花快长早发。

    3)成铃对比:覆膜栽培的单株成铃为34.5个,比未覆膜的增加12个,增长53.3%;覆膜栽培的脱落率为62.4%,比未覆膜的低9.4%;覆膜栽培的单株总果节数为91.8个,比未覆膜的增加11.8个,增长14.8%。因此覆膜栽培能减少脱落,提升直播棉株座桃率。

    4)产量对比:覆膜栽培的亩产籽棉达365.7kg,比未覆膜的增长127.2kg,这说明覆膜栽培能显著增加直播棉花产量。

    3、棉花轻简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

    2013年在汉寿县文蔚乡进行300亩工厂化基质育苗和机械化移栽。在棉田翻耕后,采用工厂化基质育苗,放入棉花移栽机进行裸苗移栽。棉花移栽机移栽速率为40/天。移栽速度快,棉苗成活率高,省时省工节本,该技术受到广大棉农朋友的热烈欢迎。

    4、棉田高效种植制度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4.1澧县棉花套栽甜糯玉米试验示范

    试验地点:澧县小渡口沙河村;试验面积:10亩(未连片);试验品种玉米为赤糯1号、棉花为湘丰棉3号。设3个处理,处理一为单行甜糯玉米与棉花种植,处理二为双行甜糯玉米与棉花种植,处理三为不套甜糯玉米的棉花种植,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结果分析

    1)甜糯玉米的生长情况

    甜糯玉米播种期317日,出苗期321日,抽穗期529日,成熟期625日,全生育期100天。 

    2)甜糯玉米经济性状 

    甜糯玉米产量以单行套种的较高,为602.3kg/亩,双行套种的稍低,为589.9kg/亩 。

    3)甜糯玉米产值

    甜糯玉米产值以单行套种的较高,为1176/亩,双行套种的稍低,为1157.7/亩。

    4)棉花生育性状及产量

    棉花播种期为 423日,移栽期为517日,现蕾期为6 27日,开花期为710日,吐絮期为820日。

    棉花单作的产量最高,亩产量为249.4kg,其次是单行套种,亩产量为247.6kg/亩,双行套种的最低,为219.7kg/亩 。

    5)经济效益分析

    棉花套种单行甜糯玉米模式每亩可收甜糯玉米鲜穗602.3kg,采用按支数分等级销售的方式,产值为1176元;另外棉花可收籽棉247.6kg,以6.4/kg计算,产值为1584.6元;两者合计为2760.6元。棉花套种双行甜糯玉米模式每亩可收甜糯玉米鲜穗589.9kg,采用按支数分等级销售的方式,产值为1157.7元;另外棉花可收籽棉219.7kg,以6.4/kg计算,产值为1406.1元;两者合计为2563.8元。单作棉花亩产量为249.4kg,以6.4/kg计算,产值为1596.2元。棉花与甜糯玉米单行套种比单作棉花增加产值1164.4元,双行套种比单作棉花增加产值967.6元,经济效益可观,适宜大面积推广。

    4.2西湖玉米套种棉花试验示范

    试验地点:西湖管理区西洲乡幸福村;试验面积4.2亩;棉花品种为晶华8号,玉米品种为黑糯玉米(进行制种)。

    在今年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玉米制种共收获326.5kg,实际收入达1175元,实际棉花收花产量每亩籽棉产量在 256kg,实际收入达1638.4元,两者合计为2813.4元,因此玉米套种棉花比棉花单作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5、棉花油后直播密度试验研究

    试验地点为鼎城区周家店镇黄公咀村一组;试验面积1.1亩;试验品种为金健种业提供的健杂棉5号种子。

    今年该示范田棉花长势较弱,结铃数较少,整体产量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棉花播种时间过迟;2、苗期大田受渍害影响;3、缩节胺喷施时间过早,不利于丰产苗架的搭建;4、田间管理过于粗放;5、今年特殊气候造成的持续干旱,棉田基本无秋桃;6、选择的配套品种不适宜。

    1013,我们在该田块进行了套作油菜的播种,目前油菜已出苗,长势良好。希望通过连续2-3年试验,筛选出适宜油后棉花直播以及棉后油菜直播的品种,以及探索出适合棉、油机械化操作的株行密度模式。

    62013年试验示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6.1示范点规模小且分散,宣传效果不理想

    今年试验站各示范点面积都不大,未形成较大规模,且示范点多分散在各县,没有形成大面积辐射效应,形成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6.2示范项目存在多、杂的现象

    2013年试验站示范项目涉及棉花油后直播、棉花套种玉米、棉花新品种筛选、棉花油后直播密度试验等,示范项目较杂,没有形成一个突出亮点,试验站人员精力也易分散。

    6.3试验站深入基层调研较少,对棉农的生产状况和实际需求了解较少

    今年仅对鼎城、西湖等几个棉农进行了生产调查,对植棉大户、植棉能手的生产状况和需求了解不够,样本数太少、代表性不足,掌握的情况有限。

    6.4开展棉农技术指导和培训不足

    今年试验站针对澧县、鼎城、西湖等地的暴雨、高温干旱进行了棉田生产技术指导,但是培训的棉农数量较少,不足100人次,且未集中进行农民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

    6.5对种植大户等的成功经验推广不够

    对棉花主产区植棉大户的成功经验了解不够,建议今后加强调查,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牵头举办多场技术经验推介会,联合媒体,扩大宣传效果及影响力。

    7、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筛选早熟棉品种、探索全程机械化以及配套栽培模式和技术等,是本区域稳定棉花生产面积,发展棉花产业的迫切现实需求。因此,2014年度,我站棉花产业技术需求如下:

    7.1技术需求

    1)引进、示范适于本区域种植的早熟常规棉品种尤其是早熟宜机棉品种;

    2)探索适宜棉花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花的一系列机械化配套生产技术;

    3)筛选油后棉直播、棉后油直播生育期合适的品种以及配套栽培模式;

    4)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成熟的适宜本区域的大面积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7.2工作任务

    1)开展以油后直播为重点的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并探索出棉花生产机械化的操作技术模式及栽培技术,

    2)开展早熟宜机棉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工作;

    3)进行油后棉花直播密度、棉后油菜直播密度试验的示范,筛选出适宜的油菜及棉花配套品种,并进行总结;

    4)做好新品种展示与筛选工作,在棉花主产区建立一个示范片;

    5)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网络,搞好棉花生产全程技术咨询服务,搞好本区域农技人员与种植农户技术培训工作;          

    6)完成省厅、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交办的工作任务。

    本文来源:产业体系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