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平台 > 产业技术体系 > 体系征文

    湖南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时间:2014/1/2 16:36:06|点击数:

    湖南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湖南省现代农业棉花产业技术体系

    为了探明制约湖南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201212月初,湖南省棉花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育强研究员组织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就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在全省进行了调研。调查组通过与农业部门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座谈、走访农户,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湖南省棉花生产比较效益低,棉田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育种方向等方面都存一定问题制约棉花产业持续发展。

    一、种植制度

    1. 棉田分布

    湖南省棉花分布在洞庭湖平原、丘陵地带及衡阳盆地,土壤类型多样,既有肥沃的河流湖泊淤积土,也有平原沙壤土,还有地力较差的丘冈红黄壤土。棉田以灌溉条件不利的旱地为主,难以做到旱涝保收。如衡阳棉田多为靠天吃饭的山塝田,土壤粘性重,易板结。

    2. 当前的几种主要种植模式

    1)棉/油:这种油棉两熟模式是全省各棉区最主要的模式。春季油菜收获后免耕或翻耕移栽棉花,棉花生长后期套栽或套播油菜。

    2)菜—棉:这是洞庭湖棉区近年根据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创新,冬季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蔬菜收获后移栽棉花。由于蔬菜生长期弹性大,这种方式不存在季节矛盾,便于菜棉双丰收。

    3)棉花∥西瓜/油菜、棉花//辣椒/油菜:农民为提高经济效益,在棉田间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效果显著。

    4)一季棉花:这种模式也很普遍,主要是冬季油菜效益低,很多农民收获棉花后土地冬闲。

    5)棉花//玉米(或大豆、绿豆等):这种模式在澧县面积较大,且经济效益显著。

    3. 种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布局问题。 这是当前棉花种植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品种布局混乱甚至根本谈不上有品种布局,品种多、乱、杂,如衡南县201211.5万亩棉花,所用的品种多达60多个,安乡县所用的品种超过100个。农业服务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很难把握这众多品种的特性,结果生产中良种不能与良法配套,审定时品种的优良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棉花纤维品质差异大,导致棉纺企业不愿收购,农民植棉的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农民植棉积极性。

    2)棉田种植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当前存在的几种棉田间作模式占全部棉田的比例较小,农民进行间套作以满足自家消费为主要目标,未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农业劳动力较少和劳动工价的提高,传统的间套复种模式费时费工,而又缺乏省工高效的复种模式,种植制度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

    3)棉田长期连作和地力培肥被忽略,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加上根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粮食生产政策优惠,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的耕地均用来种植水稻,只有一些缺水的丘冈地、不保水的沙地等相对贫瘠的耕地用来种植棉花。土地的限制、农民生产习惯,导致棉田长期连作或复种连作,土壤养分失衡,长期大量施用化肥而忽略有机肥的施用,几乎没有绿肥种植,致使棉田地力逐年降低,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二、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种植密度过低。  自从推广杂交棉以来,湖南棉花一直采取大棵稀植、大水大肥,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获得高产的栽培技术。当前棉花种植密度多为1000-1200/亩左右,甚至更稀。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获得高产,但棉花生育期过长,成铃和吐絮过于分散,导致用工多,且棉花纤维品质不一致。

    2. 轻简化育苗有待突破。  当前棉花生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近年来推广水浮育苗、基质育苗等轻简化育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但这些育苗移栽方式需要有较好的灌溉条件,或者移栽后即下雨,难以保证技术效果的稳定性,目前推广面积较小。直播栽培近来得到重视,但技术研究相对落后,如湖南生态条件下的最佳播期、密度、株行距搭配、适宜的品种选择等等,都未进行系统研究。

    3. 棉田施肥不够科学,管理粗放。 有些地方为了省工,肥料多进行撒施,致使肥料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推广施用缓控释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肥料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及棉花品种的肥料需求的特异性,目前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仍较小。

    4. 机械化生产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尽管很多研究者和生产者进行了棉花机械化直播和半机械化采收的尝试,但目前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机械化直播面临季节及成苗率、整齐度等问题,机械化采收最大难题是棉花吐絮期长且分散。半机械化采收需要等棉花大量吐絮后,天晴无露水、棉株干燥的条件才能进行,湖南常遇秋雨绵绵,致使棉花不能及时收获,一部分籽棉掉落田间,一部分棉纤维过于成熟影响品质,而这种小型采收机仍需要人工操作一朵一朵地收,效率较低且不易收净,常造成浪费。栽培技术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这是棉花产业发展将要面临和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三、品种选育与种子产业化的问题

    当前湖南种植的都是杂交棉,由于杂交棉种子生产成本高,而F2代种子又没有合法身份,企业为了盈利,以F2代冒充F1代种子销售已成潜规则。

    杂交棉制种过程管理不规范,许多公司制种地多而分散,用工多,环节多,时间长,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管理麻烦且不科学。

    四、其它方面的问题

    1. 棉田基本建设的问题。当前湖南棉田基本建设落后,排灌设施极差,土壤质地瘠薄等问题严重制约棉花产量的提高和旱涝保收。田块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2. 技术推广的问题。农业推广部门信息不灵、技术更新慢,经费短缺、试验示范少,农民对棉花新技术需求意愿低。

    3. 农资市场净化问题。尽管有关部门对农资市场的净化很重视,但假、劣农资仍常见于市场,如肥料有效成分低于要求等,需要进一步净化。

    4. 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问题。目前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的统防统治有补贴,但棉花生产统防统治无补贴,加上棉花生长季节长,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企业不愿意承担棉花的统防统治。

    5. 缺乏适应棉花生产的机械。国家一直强调农机与农艺结合,但农艺性状是作物的固有特性,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械。针对湖南棉区的生态特点和棉花本身的特性,缺少适用机械。这也是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6. 棉农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小规模农户生产很难适应和把握大市场的需求,而当前棉农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分享棉花产前产后的增值效益。

    五、对策建议

    1. 进行棉田种植制度综合改革。创新种植制度,发展多熟种植,在保证棉花总产的前提下,从注重棉花增产向棉田增效、棉农增收转移。根据各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实行品种合理布局,杜绝品种多、乱、杂现象,使生产出的棉纤维品质趋于一致,从而提高效益。

    2. 调整育种方向。恢复常规棉品种选育;将品种选育目标从当前的强调棉株个体生产力向注重群体生产力转移,选育个体适中、成铃集中、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棉花品种;为生产中使用F2代种子争取合法身份。

    3. 抓好棉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排灌条件差、标准不高的问题,增强棉田抗旱排渍能力

    4. 加强栽培技术的创新。把重点放在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上,加强直播配套技术的研究、轻型育苗技术的研究,集中成铃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缓控释肥,实行科学的肥水管理。

    5. 加强棉花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积极开展农业防治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6. 加强与农机研究部门的合作。根据棉花生长发育的固有特点,与农机部门合作研究合适的机械。

    7. 扶持和指导棉农合作组织,让棉农分享产后增值利润。

    本文来源:产业体系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