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
    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
    院士专家工作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所史概述 > 历史沿革

    湖南棉花科研机构的演革

    时间:2020/3/25 11:04:41|点击数:

    湖南棉花科研机构的演变和进化,先后经过如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棉花试验场阶段(1929-1949,历时20年);②棉花试验站阶段(1950-1975,历时25年);③棉花科学研究所阶段(1976年至今)。

    一、棉业试验场阶段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省建设厅遵循省政府委员会51次常会共识,建立湖南省棉业试验场。地址长沙市东郊丁家岩(今长桥),试验场内设事务技术推广、经济四科,成员25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增设常德、澧县、华容、衡阳四个棉业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将省棉业站更名为省第二农事试验场,并增设芷江棉业分场,以上五个分场共有职员88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省政府决定将省农林委员会及第一、第二、第三农事试验场,合组为湖南省农业业政进所,直属省建设厅。共有职员280人(其中技术员196人),所本部分设稻作、棉作等六组四室。下面五个棉业分场仍继续保留。

    棉业试验场繁殖引进推广陆地棉良种和植棉技术指导为主要服务,1933年,腰紫棉最大推广面积曾达95.8万亩,占当时全省植棉面积的44.1%,同时开始作了一些系统选育,改良品种的工作。如常德棉场1931-1932年从毛籽中棉中选育出紫蔓侏子棉新品种“常紫一号”,七年品比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7.7%,平均衣分35.4%,绒长24.6㎜,可纺20支以上棉纱,成为当时湖南山地棉地主要推广品种,在当时中央推广改进所主持的全国棉花品种区试中名列前茅。澧县棉场1934年从脱字棉中系系选育成抗叶跳虫新品种澧字72号,但随后进入抗日战争,该品种未曾大量繁殖推广。

    二、棉花试验站阶段

    1950年省农业厅接收澧县棉场和津市轧花厂,合并组建滨湖植棉指导所。配备行政、技术干部70多人,下设澧县、常德、华容等10个植棉工作站。以繁殖推广陆地棉良种和植棉技术指导为主要任务,1950-1953年澧县植棉场在品比试验中发现岱字棉15号表现优异,1953-1954年从江苏、江西调进岱字棉良种50多万公斤,分片集中繁殖推广,1958年基本完成在全省范围用岱字棉15号取代中棉和退化棉的第一次棉花种质革命。

    1956年学习苏联农业区试的经验,省农业厅在大通湖农场建立省大通省农业试验站,内设棉作组。配备专职科研干部5人,开始正规的三圃制良种繁育和系统育种工作,彭仕齐等1958年育成洞庭1号,在全国区试居第一位。

    1960年省农业厅在澧县张公庙建立省棉花试验站,调配科研管理干部25人,技术工人18人,站内设育种、栽培、植保科研组和良种繁育场(棉地3000亩),投资300万元,新建良种轧花厂、排灌站、农机站。这是湖南首个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现代棉花科研机构,同时肩负良种繁育、高产示范任务。下辖钱粮湖、沅水两上试验分站。主要业绩:⑴唐迪等省次采用回交育种技术育成优质高产新品种岱红岱,在长江区试中居第一位,1975年普及全省棉区,边疆使用十余年,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⑵采用三圃制良繁和育苗移栽,高产栽培相结合,1963年全站3000亩,平均亩产皮棉144.5斤,比上年度增产16.8%,并调出洞庭1号良种63万斤,使之迅速普及湖南、四川两省,1965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研先进单位,派代表出席全国棉花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的接见。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仍未能幸免于难,1970年12月省棉花试验站机构被撤销,半数以上科研干部被批斗、下放。科研资料、科技图书被作废纸处理。

    三、棉花科学研究所阶段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是经中共湖南省委(当时实行一元化领导)批准,于1976年8月在原省棉花试验站基础上升格成立的省级科研机构,所址位于湖南主产棉区常德市,行政隶属于省农业农村厅。

    建所40多年来,在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下,坚持“科研立所、人才强所、开发富所、文化兴所”的办所方针,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设施不断改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收不断增加。先后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100余项,其中70余项获国家或省、部奖励,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棉花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湘杂棉”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乃至全国的棉花科技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我所审定的“湘杂棉1-23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推广10余年来,不仅湖南基本实现了杂交棉化,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及河南均有种植,湘杂棉2、3、4、8号先后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或产业化计划,湘杂棉2号和湘杂棉8号还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确定为国家级长江区试对照种,其成果水平不言而喻。目前“湘杂棉”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棉区棉农的首选,据不完全统计,湘杂棉在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1.5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湘杂棉”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知名品牌。2020年1月审定的优质棉湘C176品质达到超长绒棉标准,单产与主推品种相当,打破了品质与衣分、产量的负相关,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审定的长绒陆地棉品种,实现我所湘杂棉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对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省及其他棉区棉花提质增效和棉纺品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棉花新技术研究成效明显,近几年我所在长株潭镉污染区开展了棉花吸镉能力评估、高吸镉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筛选出“湘FZ001”等高吸镉棉花品种(系)5个,连续四年综合治理修复降镉效果达15%。2016-2019年,在长株潭累计植棉26000余亩,单产、品质与主产棉区基本相当,形成了重金属污染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的“重金属污染稻田棉花替代种植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并向社会发布,该技术是唯一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我所经过四十余年实践、锤炼的“爱岗敬业,忠诚守信;科技兴棉,务实创新”湘棉所精神,探索、打造的“科研是立所之本,开发之源;开发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湘棉所共识,是我所前进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走科研、开发之路,诚实务实,艰苦奋斗;互赢互惠,和谐同兴,为开创湖南省棉科所新局面而更加不懈地努力。

    本文来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