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2018年科技年鉴
时间:2018/12/18 16:18:08|点击数:
【概况】
2018年,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棉科所“)参试新品种20个,审定新品种2个;申请专利6项,授权2项;申报 或编制标准、规程13项,其中3项地方标准通过评审;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CSCD期刊论文3篇,SCI 1篇,影响因子4.122;申报奖励1项。全年申报及在研项目76项,到账经费892万元。
【科研项目】
2018年,棉科所申报及执行各类项目76项,较上年增加21项,增长38.2%;其中新申报项目68项,已立项55项;项目总到账经费892万元。承担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较上年新增4项,增长66.7%;省自科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竞争项目申报力度大幅增强,新申报竞争性23项,较上年增加10项,增长76.9%,其中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资助4项;其他竞争性项目如:省地方标准等项目申报数达到6项。
【科研基地建设】
棉科所通过棉花良种繁育专项资金对茅湾基地进行了提质改造,新建和修缮了主路、机耕道、沟渠、围墙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基地科研环境。加强望城创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修固了基地围栏和新增了试验标示牌。重新评估界定科研生产包干补助标准,调减生产包干补助,购入大量的农机具,对棉杆拔除、整地、起垄及病虫害飞防等环节统一部署操作,对大宗生产物资进行统购统分,建立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基地管理模式,降低田间生产成本开支。
棉科所科研生产管理实行科研生产包干经费及二助手的年底绩效与产量挂钩的激励措施,强化课题组管理人员及科研二助手田间管理的责任心,聘请专家为基地生产把脉会诊,茅湾基地生产一改近年来出苗差、管理难、长势欠佳的状况,棉花高产地块亩产超过500斤/亩。望城基地播种出苗均在80%以上,大部分地块出苗在90%以上,达到一播全苗的示范效果,同时田间杂草防治、肥料施用、清沟沥水工作开展及时,管理到位。
【科研平台建设】
2018年,棉科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年度考核为优秀,被评为省级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省内种植农业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推荐参加国家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遴选。良繁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通过项目实施改善所内科研环境,新增配置农机具及实验设备,提升科研平台硬件配置。
【棉花育种】
全年引进早熟、优质、三系、抗虫、抗草甘膦、抗逆等种质资源267份,发放种质资源62份,远缘杂交,回交转育等手段改造获得中间材料1000余份。其中,资源组从远源杂交群体中获得的达棉系列材料表现优异,具有耐高温、高产、优质特性(平均铃数35.8个,铃重5.5g,衣分42.0%,纤维长强均达到了双31),拟从耐盐碱、耐高温等角度探索其分子机理,并设置了多点适应性试验示范。品种参试和审定有重大进展,抗逆组的湘K26、湘XP522杂交棉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新参加国家和省级区试品种16个,区试数量达到20个,其中国家区试参试品种4个,早熟优质组的湘X1251进入国家杂交棉续试,抗逆组的ZHM19进入生产试验;10个品种分别进入各省份区试续。新申请转基因安评证书7个,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个。全年棉花育种方面申报专利4项,其中,棉花杂交育种过程相关的2项专利“棉花保纯用封花标记套花器”“棉花制种用取粉器”获授权。根据棉花产业提质需要和未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针对中长绒或特长绒棉花生产质量监控和常规棉种子保纯与繁育,申报地方标准3项,其中通过专家评审2项。
针对所内表现优异品种在鼎城和望城两地开展展示示范工作,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中棉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领导专家多次到基地交流和指导工作,实地调研和破解我省棉花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专家及公司人员与植棉示范农户开展座谈,展示了全所在棉花育种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所内共有7个新品种参展,机采棉2个,优质长绒棉3个,其中资源组的优质长绒棉湘C176(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36.3mm,整齐度指数81.7%,断裂比强度39.1cN•tex-1,衣分42%)表现尤为突出,其品质达到了纺织企业长绒棉标准,获得湖南云锦集团的认可,天丰公司对该品种也高度关注,已提出提前介入进行品种开发,并与所内初步达成开发协定。另外,所内3个机采棉品种资源组的湘FZ001、早熟优质组的湘棉早1号及抗逆组的湘K25也得以转让开发,获转让收入30万元。
【栽培植保】
棉科所选育和审定的棉花新品种为蓝本,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开展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实现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提高植棉效益。形成了“机采棉亩产100公斤皮棉技术”“棉花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棉花+荷兰豆种植模式”等多个技术标准或规程;初步建立了长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标准化技术体系、绿色植棉技术体系等;筛选了6个适合湖南种植的机采棉品种(品系),初步探索出FZ001、湘棉早1号适中密度(4000株/亩)。探索棉花夏直播主要栽培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栽培因子对棉花群体镉积累量的影响,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施氮水平对油棉连作棉花氮磷钾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发表在CSCD期刊《华北农学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棉花全程机械化发展,召开棉花全程机械化成果鉴定评议会。推进棉花在长株潭镉污染耕地替代种植的栽培及相关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工作。探索了不同栽培因子对棉花群体镉积累量的影响,形成了“棉花+绿肥治理式休耕技术模式”技术规程1项,初步建立了长株潭重金属污染棉花替代和修复技术体系。植保方面主要围绕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开展了抗病性鉴定、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苗病拮抗菌筛选及拮抗机制研究等方面工作。完成了21个棉花品系和3个油葵参试品系枯黄萎病鉴定工作,开展了棉花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初步筛选出5株拮抗效果明显的菌株以及对23个供试黄萎菌株进行了落叶和非落叶型检测。分别就农药减施增效和向日葵(油葵)抗黄萎病性评价技术形成2项标准,其中1项通过审定,申报关于“直播棉田苗期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
【拓展学科】
全年共申报项目17项,已获资助5项。推进资源引进、收集和创制工作,建立特色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经济作物本地化育种和栽培模式研究。2018年引进紫苏、花生、玉米、百合、甘薯等特色经济作物资源201份,利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创制和筛选油葵新材料7份,花生175份,百合26份,玉米20份;育成花生新品种4个、油葵新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2个;形成专利、标准或规程7项,撰写和发表论文4篇,其中《洞庭湖区宜机收夏玉米品种筛选》研究发表在CSCD期刊《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是特色经济作物的开发与推广工作进展迅速,联合湖南浩喆农业科技公司顺利开展“早熟、高油紫苏新材料创制与开发利用,成功申报现代农业特色(紫苏)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项。
【基础研究】
2018年主要围绕棉花耐镉机理及棉花短果枝性状关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在棉花耐镉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领域的研究成果《Analysis of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cadmium stress tolerance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upland cotton》被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接收,影响因子4.122,另一研究成果《镉胁迫对3个棉花品种生理生化特征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在《棉花学报》发表。
【人才培养】
先后派遣科研管理人员2人次赴中棉所、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理念。3月份由所党委带领所管理团队辗转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同行业科研院所进行为期9天的交流访问。2018年度共派遣18人次出外交流学习,先后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油料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进行相关领域专业技术进行交流;派遣人员赴棉花学会、植保学会、作物学会等国家级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和交流,了解领域前沿;借助对外交流平台就转基因新技术、SNP分子检测、现代绿色防控等专业技术组织相应科研人员学习,加强全所在现代分子、育种、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全年全所开展专业学习分学科汇报4次,10人次参加,组织学习心得交流3次,涉及13人次。
本文来源:项目办